《陪伴孩子.培力組織》系列,與你分享社區組織聯盟培力與合作的服務故事。第28輯,以兒少增能為主題,來到臺東延平的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
陪伴孩子.培力組織 ❱❱ 故事連載.28.兒少增能
—— 臺東延平 - 社團法人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滂沱的大雨落在布谷拉夫的土地上,部落青少年們踩著輕快的腳步奔走在會場內外,這天,是青少年們歷時半年籌備,辦理部落覺醒青年祭《Muskun kata muanpuk 聚.決.再玩》的日子。
八年前,協會的創辦人郭孔寧因為對於教育理念、原民文化的熱忱,在臺東延平的武陵落腳,發現在地的青少年多缺乏對於未來發展的想像,部落內也鮮少有相關的支持資源。漸漸的,協會透過陪伴兒少體驗實踐、行動參與,讓兒少從生活經驗及文化中學習成長。兒福聯盟自112年9月起,開始培力協會推動多元課程,讓部落青少年對部落文化、公共議題以及生命都有更豐富的探索。
▌變動來臨,如何「聚.決.再玩」
2024年,青少年周遭的同儕圈,陸續發生許多憾事,包括酒駕往生、誤入歧途、學習迷茫、家庭磨合等。青少年開始反思,若是能夠透過定期「相聚」、共同討論並支持彼此做下更好的「決定」,就有機會可以「再一起快樂地玩耍」。
在一次團體聚會中,青少年們自主發起籌辦「部落覺醒青年祭」的提議,主責的八位青少年,小至國三,大至高二,在學業、家庭、打工,甚是離家到臺東市區就學的背景下,拼湊出時間籌備討論。
「協會過去多是先找好資源,再讓青少年去嘗試,而這次則反過來,讓他們學習在有限的資源下想辦法。」覺醒祭前夕,青少年們走入部落的課輔班,邀請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們,一同加入籌備的行列,大手拉小手,期盼能將經驗與精神延續傳承。會場的牆面上貼著一張張紙條,註記著部落內的贊助者與贊助的項目,每一項都是青少年們挨家挨戶宣傳、募集而來,是努力的功勳、是居民的認同、也是青少年的信心。
▌跨越部落間隔,也跨越共同的議題
「總是能聽到來自其他地方的同學,分享在部落內做的事情,聽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的部落怎麼都沒有這些。」青少年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升上高中後,對於其他部落的欣羨與好奇。
為了解惑,協會陪伴青少年們從縱谷到南迴,一共走訪了七個不同的部落,最後,在青少年的熱情與努力下,燈火通明的會場,除了武陵部落的兒少外,更聚集了來自初鹿、金崙、大鳥、土坂等部落及東部青協會的青年與青少年們,跨部落交融的彼此,透過文化趣味競賽逐漸熱絡。
青少年們亦將平時在生活中,切身關注、感到困惑的原民議題,如「加分制度」、「文健站照顧」、「部落發展」、「土地權利」等主題,透過論壇的方式,打散分組進行正反方的交流。原先艱澀難解、少有機會傾聽到跨部落聲音的公共議題,也在這個舞台中激盪。
「加分認證的方式不應只採納族語,而是應加入原民議題論述,才是真正對於原民發展有助益的作法!」青少年在會場中落落大方的分享,希望加分制度的設立,應是讓大眾更關注、了解原民議題,同時也應避免讓原鄉學子被貼上標籤。
▌祭典落幕,餘韻迴盪布谷拉夫
「每當完成一個待辦事項他們都會跟我說:『姐!有!我真的長大了!』」孔寧分享,對比覺醒祭前青少年們皮皮剉的樣子,現在的他們學會彼此接應包容、遭遇衝突時願意溝通、學會排定優先順序、學習在生活中平衡自我等,或許未做到滿分,但一切令人動容。
兒福聯盟透過社區組織聯盟培力計畫,期盼藉由支持與培力在地協會,進而陪伴兒少。其中,不論是鼓勵兒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問題,透過實際行動回應解惑,進一步培養兒少面對問題與挑戰的能力等,都與兒福聯盟長期倡議兒少表意及參與、重視兒少全人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
「雖然未來還是令人焦慮,但辦完這次的活動,讓我知道武陵有一群人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這股支持的力量,能讓我更穩定的面對下個階段。」即將升學的青少年在活動後回饋。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透過部落覺醒青年祭,原本四散各地的青少年重新相聚,讓武陵不再只是武陵,而是一個可以共同陪伴、相互支持、彼此認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