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培力組織 ❱❱ 故事連載.社區認同
—— 臺南楠西 - 社團法人小太陽關愛協會


許多人聽過梅嶺、曾文水庫這兩大景點,卻不甚清楚位於何處,它們其實就位於台南市東邊,與玉井相鄰的一個地區,這個地方,早期盛產楊桃,芒果更是他們的大宗農產品,質量更與玉井不相上下。今年(114)年初的0121大地震,後來確認震央也在此地,讓當地人度過了一段餘震不斷、辛苦的日子,這個地方,就是─楠西。

楠西靠山區,地處偏遠,孩子的學習資源較有限,且務農家庭居多,有不少孩子是隔代教養,但因為祖父母也需要務農,早出晚歸,也缺少陪伴兒少的時間。因此,社團法人小太陽關愛協會於民國111年成立,希望讓當地孩子下課後有地方可以去,能接觸到不同的學習資源,協會也是楠西唯一的社區兒少關懷據點。

▌當 兒福聯盟 X社團法人小太陽關愛協會 成為夥伴


兒盟看見了協會想照顧當地兒少的用心,便自民國112年9月開始,與協會合作,挹入各種資源,開辦各式多元課程。例如,由於許多兒少的家庭從事農業,為了讓孩子更貼近周遭的生活,便開辦食農教育課程,希望讓孩子長出更多在地認同,並透過實做,例如製作梅子醋、芒果青等,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


▲協會的孩子們用楠西在地特產梅子製作梅子醋


▲食農教育備料,準備熬煮果醬


協會分享,有一位孩子,家裡種植有機芭樂,需要使用酵素肥料施肥,但因為肥料的氣味濃厚,孩子感到排斥,然而,在食農教育課程中,當老師說明為何需要使用這種酵素肥料後,孩子恍然大悟,說:「原來我們家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課程讓孩子更理解了家人的工作內容,也對身邊的事物更為接納開放。


▲由當地青農帶領據點兒少參訪芭樂園


▲食農教育醃漬醬菜課程,孩子認真地清洗蘿蔔


▌互動型態的課程,造就孩子的改變


此外,因當地有許多人口外流至市區就業,導致人口老化,因此協會也開辦社區服務課程,讓孩子能至社區關懷據點表演、與長輩互動,今年也將安排孩子至獨居長輩家中打掃,促進社區老幼共融;而從今年開始,兒盟也挹注經費,讓協會辦理青少年團體,內容包括自我探索與服務學習,希望透過這些課程,陪伴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培養自信,獲得更多同儕支持。


▲社區服務至長照據點與長輩互動

協會也有一些具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協會的陪伴下逐漸有更好的適應,協會表示,除了幫孩子連結的「感覺統合訓練」有幫助之外,也因為兒盟的這些課程,有別於坐在教室上課的形式,著重與人互動,老師也都會手把手地帶孩子操作,種種因素累積之下,孩子便漸漸有了改變。例如:有一位自閉症的孩子,從原本抗拒來協會、完全不跟身邊人講話,在這兩年的陪伴下,現在已經會主動講話、提問,甚至開玩笑,協會感動地說,這個孩子真的改變很多。

▌為孩子創造充滿愛與支持的記憶


▲香草園參訪,老師手把手地陪伴孩子

透過這些課程,兒盟和協會想帶給孩子的,便是讓他們對故鄉有更多認同與連結,並能從中長出自信、擁有快樂充實的童年。

協會更希望透過這些課程,讓孩子更加投入在地,長大後能夠返鄉,讓故鄉永續發展;不管是食農教育或社區服務,在這一次次的課程中,孩子都在不斷地與社區的人們連結,當他們小時候在社區中被愛、被支持,長大後也會更有韌性去面對困難。他們不僅會記得自己的故鄉有豐富的農產,更會記得這些來自故鄉人們連結的溫度─是我美麗又溫暖的故鄉─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