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培力組織 ❱❱ 故事連載.兒少增能
—— 臺東達仁-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

 
「很多孩子,其實只需要一個地方——一個安全、被理解的空間。」
這句話,是方舟教室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信念與實踐。

自民國100年起,第一間方舟教室在台東土坂部落誕生。那年,創辦人徐超斌醫師在南迴進行巡迴醫療時,看見許多孩子徘徊在街頭,或聚集在網咖之中。他心想:「已經過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部落仍面臨一樣的處境?孩子的學習環境,怎麼還無法前進?」

於是,他與一群在地夥伴攜手,開辦了第一間方舟教室。

最初只是希望陪孩子完成作業,後來慢慢延伸到語文與母語的培養,再到文化的認同與生命的陪伴。他們的目光放得越來越遠——希望透過教育,陪孩子找回自我、連結文化、扎根生活。

教室從土坂出發,陸續擴展到新化、台坂、南興、森永、大武、大鳥等部落。隨著時間推進,也有越來越多部落逐漸有能力接手課輔服務,轉為由社區自主經營。這正是方舟教室期盼看見的畫面——一點一滴打造出屬於部落的教育網絡,讓希望在土地上生根發芽。


陪伴土坂的孩子在方舟教室完成課業

▌孩子變了,因為有人願意陪他們走過改變的過程


「以前的孩子比較怕老師,現在的孩子反而很會頂嘴。」南迴的夥伴笑著說,但語氣中沒有責備,更多的是理解與慈愛。

在方舟教室,孩子不是被約束的對象,而是被細緻陪伴的生命。少子化讓長輩百般呵護孩子,卻也讓規範與界線逐漸模糊。教室於是透過生活教育、習慣養成與情感引導,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自律、學習尊重,這些改變也慢慢流入家庭,帶動整體氛圍的轉變。


▌當 兒福聯盟 X 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 成為夥伴


114年,南迴與兒福聯盟攜手合作,讓方舟教室擁有了更多往前的力量。不僅是資源上的挹注,更有課程設計、專業督導與跨組織的交流。對於資源不易進入的南迴地區來說,這樣的連結,是難得的機會,也開啟了無數的可能。

「有了兒盟,我們不再覺得孤單,也更清楚:我們不是自己在撐,而是一群人一起前進。」
老師們的信心與穩定,是孩子最堅強的依靠。

目前與兒盟共同推動的課程包括「母親的舌頭(母語課)」、「向生活學習(傳統技藝)」、「靜心劍道」與「記得夏—文化成長營」等,這些課程圍繞一個核心:讓孩子與部落重新連結,進而扎根,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向生活學習」一起將排灣串珠元素融入手機繩製作中


▲「向生活學習」製作端午香包體驗

▌文化是孩子的根,身體與語言是他的力量


在方舟教室,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看見價值、肯定存在。

例如,靜心劍道課協助情緒起伏大的孩子培養冷靜與自我控制;母語課程鼓勵孩子勇敢開口說族語,甚至能在小學階段通過認證,成為部落導覽的小老師;記得夏文化成長營則讓孩子親手製作工藝、演唱古調、跳傳統舞蹈,在祭典中自信展現,讓文化再次在部落中活躍。


▲「靜心劍道」與教練的合照


▲「靜心劍道」課程的練習畫面


▲「記得夏」文化成長營的歌謠練習

「有些歌好幾年沒人唱了,但當孩子唱出口,部落的長輩都感動得紅了眼眶。」南迴的夥伴如此描述那令人動容的場景。


▌陪著他們繼續走下去


這些年,南迴看見孩子一個個走出自己的路:有人考上體育班、朝教練之路前進;有人克服經濟困難、堅持升學夢想;也有人因現實壓力選擇早早就業。這些選擇沒有對錯,但每一個孩子的努力,都是令人敬佩的生命力。

「我們不能放棄掉任何一個孩子。」這是南迴始終如一的信念。

而在部落裡,教育從來不是某一個人、一個單位的責任,而是一種彼此照應、共好同行的文化。社區、學校、教室三方合作,沒有人是主角,每一位都是支撐的力量。

也因此,當像兒盟這樣的外部單位加入協作,讓在地與外部有了更多的交集,也讓孩子們的未來,有更多可以相信的可能。


▌敬所有默默發生的改變們


孩子更專注了、敢說族語了、會唱古調了,也開始敢夢了。

這一切的改變,不是來自某個口號,也不是某次短暫的熱血,而是來自一群人願意長期蹲點、在現場,默默陪伴與守候。這樣的陪伴,是方舟教室最深層的力量。

故事仍在延續,我們也持續相信——這些孩子,正在一點一滴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溫暖更多人。


▲一起慶祝兒童節與生日的孩子們

———
󠀠
嗨!歡迎你來到新系列《陪伴孩子.培力組織》。
在這個系列中將會與你分享,兒福聯盟的服務方案 社區組織聯盟培力與合作 的服務故事 ✿
󠀠
———
󠀠
✦ 給孩子1+1大於2的愛 ✦
󠀠
兒福聯盟長期幫助台灣各個角落的弱勢兒少及社區組織,目前已合作超過90個在地組織,一起陪伴孩子灑下種子。誠摯地邀請您一同響應「社區組織支持計畫」,讓孩子們能夠逐漸茁壯,找到生命中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