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孩子.培力組織》系列,與你分享社區組織聯盟培力與合作的服務故事。第53輯,以兒少增能為主題,來到社團法人臺中市天恩社區關懷協會 ✿
陪伴孩子.培力組織 ❱❱ 故事連載.社區認同
—— 臺中大肚 - 社團法人臺中市天恩社區關懷協會
「牧師,我們想跳原住民的舞。」
這是一個看見孩子需求跟韌性,與兒盟一起讓原民舞團復甦的故事。
位於臺中大肚山腳下的社團法人臺中市天恩社區關懷協會,長年陪伴大肚、龍井地區的孩子。這裡鄰近工業區,聚集了許多為工作而遷居的原住民家庭,包含阿美、布農、泰雅、排灣......等不同族群。孩子們在都市成長,往往面臨身分認同、生活適應、家庭經濟壓力等不同問題,也承受來自外界的刻板眼光。他們缺少理解自身原民背景、能以共同語言和文化建立連結的機會,也因為人際和課業的挫折難以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而在天恩社區關懷協會,透過課後照顧、青少年支持團體和文化課程,孩子第一次從環境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更凸顯社區陪伴的重要性。
▌一群想要跳舞的孩子、一次重啟的契機
十多年前,在地的四箴國中原住民舞團曾享負盛名、遠赴國外演出,成為許多原民青少年的驕傲。
但隨著支持舞團的學務主任因為身體狀況退休,社團停辦,表演器材只能塵封在倉庫裡。直到疫情期間,幾個青少年主動找上天恩社區關懷協會的陳月娥牧師:「能不能借我們場地跳原住民的舞?」
他們從網路影片開始模仿,利用課餘時間自發性持續練習。漸漸的,孩子對自己文化的熱誠和堅持被看見,也收到以前學校原舞團學長姐與老師的鼓勵,讓牧師深受感動;也促使她決定協助這群孩子重新組成舞團、找到舞台,讓他們不只是「在課後有地方去」,而是能「重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挑戰」。2023年,協會與兒福聯盟合作,邀請曾經四箴國中畢業生、如今已經是專業舞者的老師回來指導,提供孩子系統性學習、更是延續在地傳承與連結。
▲孩子於課餘時間自發性至協會穩定練習原住民舞蹈。
▌找回文化,也找回自己
舞團重啟初期,孩子們對舞台既期待又陌生,甚至因為害羞、擔心丟臉而不敢上台。但在協會的鼓勵下,他們從單純錄影、到穿上自己的族服在教會表演、唱出熟悉的語言,神情逐漸從不安轉為自豪。
原舞團的孩子阿凱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勇敢地站在台上,讓大家看到我、喜歡我,因為我學到的不只是跳舞,更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原舞團的練習不只是技巧訓練,更成為青少年重建自信的起點。
▲每一次表演的累積,孩子臉上逐漸綻放出自信。
▌陪伴下的成長與改變
除了在舞台上的時間,協會更重視平時的陪伴,輔導曾經在外遊蕩的孩子穩定來據點、也幫助孩子迎接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些年來,舞團的孩子出現許多轉變。曾經在中輟邊緣的青少年,因為練舞建立起生活規律與責任感,甚至重新回到學校;有孩子升學選擇表演藝術科系,甚至在學校戲劇公演中加入原民歌舞元素、邀請牧師到場見證。
課程不僅包含舞蹈,也融入跨族群的文化共學──與耆老學習部落故事、不同原住民族的傳統藝術與飲食,也在兒福聯盟媒合下實地走訪原鄉部落。孩子在文化脈絡中重新找到自我價值,也學會尊重他人的差異。
「我希望孩子找回自己的韌性,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更好。」牧師說。這份信念,讓舞團成為青少年安心的避風港;也透過演出讓在地社區認識跟支持這群青少年,成為鼓勵孩子們穩定前進的力量。
▲透過日常的深度陪伴,幫助青少年找回自己的韌性。
▲原民舞團至南投縣清流部落進行文化交流。
▌兒盟的陪伴,讓夢想持續舞動
在這段旅程中,兒福聯盟的加入,讓舞團的能量得以延續。
從2023年開始,兒盟不僅穩定提供師資與經費,更給予協會高度彈性──依孩子需求持續滾動修正計畫;也在協會遇到陪伴青少年的種種困難,例如逃家、失去學習興趣、人際衝突……等狀況時,提供青少年輔導技巧、課程設計、資源連結等專業協助與支持。兒盟手把手在計畫執行上的培力,讓協會不斷省思:「如何帶著孩子看見他們的未來,一起向前走。」
這份長期支持,也讓協會有餘力規劃更多文化探索與跨地交流。去年,孩子們受邀前往南投清流部落與賽德克青年共舞;明年,更將與紐西蘭毛利族團體展開國際交流,讓孩子站上更大的舞台。
在天恩社區關懷協會與兒福聯盟的陪伴下,一群原本被忽略的孩子重新被看見。他們在舞台上找到自信,也在協會的日常陪伴中找回面對挑戰的韌性以及未來的夢想。
▲陳月娥牧師(前排中)與天恩社區關懷協會長期陪伴在地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