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說明
累積服務人次1,385
協會透過多元的公益活動,扶助弱勢孩童、老人及單親家庭,藉由資源整合、實際關懷行動等方式,讓社會大眾關懷並支持相關族群,創造社會共好的價值。112年初於澎湖縣白沙鄉創立「觀心小學堂」,藉由「公益、免費入學」的形式,補足白沙當地課後照顧資源不足的問題,提供在地兒少穩定的陪伴,以及課後多元學習、增能的資源。
兒福聯盟服務成果
兒福聯盟預計於112年9月,開始培力台灣觀心關懷協會,提供澎湖白沙的兒少「觀心菜園/幸福農遊」、「澎壁生輝」等課程,讓兒少運用空間,種植在地植栽,亦美化學堂空間。在幸福農遊課程中,協會則積極連結白沙的資源,與在地農場合作,讓孩子體驗摘蘆筍、拔蘿蔔、採地瓜等活動;協會也在學堂據點前設立菜園,即便白沙當地因臨海、颱風而容易被「鹹水煙」侵擾,剛出芽的作物不久便折損,但孩子反而樂在其中,一次比一次更「熟手」,更發揮創意自製溫室,如今作物已收成,老師更帶著孩子們自製蔬菜麵餅,或將蔬菜分送給家人及鄰居,暖心又暖胃。
自113年開始,新增「魚我鄉遇/食魚文化寶盒」、「課業輔導」等課程,讓孩子體驗在地漁業文化,如:篩選丁香魚、敲魚乾、殺魚、製作魚料理等,重拾傳統漁村文化,也藉此回應當地課後陪伴的需求。協會夥伴分享,原以為殺魚、烹飪對於孩子來說有難度,抑或容易產生抗拒,然而在用心的引導下,孩子很快便熟能生巧,也從中培養成就感,回到家後更積極擔任幫手,與父母分享。
114年,持續辦理「幸福農遊」、「食魚文化寶盒」、「課業輔導」課程,學習方式結合知識學習及實際手作,透過更多實作課程、活用在地優勢 ,深耕食農及海洋教育,增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從親身體驗中長出自信。截至114年6月30日,合作課程參與人次為1,385人次。
自113年開始,新增「魚我鄉遇/食魚文化寶盒」、「課業輔導」等課程,讓孩子體驗在地漁業文化,如:篩選丁香魚、敲魚乾、殺魚、製作魚料理等,重拾傳統漁村文化,也藉此回應當地課後陪伴的需求。協會夥伴分享,原以為殺魚、烹飪對於孩子來說有難度,抑或容易產生抗拒,然而在用心的引導下,孩子很快便熟能生巧,也從中培養成就感,回到家後更積極擔任幫手,與父母分享。
114年,持續辦理「幸福農遊」、「食魚文化寶盒」、「課業輔導」課程,學習方式結合知識學習及實際手作,透過更多實作課程、活用在地優勢 ,深耕食農及海洋教育,增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從親身體驗中長出自信。截至114年6月30日,合作課程參與人次為1,385人次。

▲ 學堂與在地農場合作,讓孩子們尋寶-找尋失落的地瓜。
▲ 孩子們分組拔澎湖黑金-紫菜中,體驗看起來很簡單,但拔起來不容易的拔紫菜作業。
▲ 食魚文化寶盒課程-從揉麵團、桿麵皮,到加入孩子自己收拾的新鮮海菜,親手下鍋煎出香酥的海菜煎餅,了解到日常可見的海菜從採收到上桌需要多少工序,也體會到自己動手做的快樂。

▲ 老師帶著孩子認識魚的構造後,讓每位孩子敲打丁香魚乾,加工成在地的傳統美食。
▲ 協會帶著孩子到丁香魚工廠,認識在地產業,體驗曬魚乾的過程。
▲ 孩子學習魚類的處理後,不但不感到害怕,甚至在回家後驕傲地與父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