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宜蘭員山-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發展協會 內城社區坐落於宜蘭河與蘭陽溪的交界地帶,因為豐沛的水力資源而有良好的農業與養殖環境,更是有著豐富的生態。「野孩子秘密基地」基於和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而成立,由於觀察到社區內的弱勢孩童,在課外時間沒有人能照顧,因此透過外地兼職師資與志工深度陪伴,以及發展多元與在地認同課程,期待可以賦能兒少。 宜蘭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彰化秀水-社團法人彰化縣秀水鄉馬興社區發展協會 馬興社區長期深耕地方社區營造及福利服務,更在今年榮獲衛生福利部銀質卓越獎社區。在兒少工作方面,利用戰鼓及南管等傳統表演藝術的培力,幫助弱勢家庭孩童發現不同的亮點與多元能力的培養;並成為維繫在地兒少認同的重要核心,讓青年也持續回來社區服務。繼完成單車環島、演藝廳演出等夢想後,112年10月開始馬興社區與兒福聯盟合作,發展出「夢想實驗劇場」:讓孩子講述社區故事 、整合多種傳統表演藝術,並藉著完整的劇場籌辦讓兒少有幕前幕後的多元學習。 彰化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台東東河-台東縣東河鄉北源社區發展協會 協會位在台東東河鄉的北源村,並與「美蘭探索體驗學堂」合作,共同服務在地的兒少。學堂的創辦人夫妻為特教與社工背景,看見地方兒少有社區遊蕩、網路成癮、活動公共設施較少…等狀況,決定透過各式方式來回應地方需求,包含體驗教育、課後輔導、潛能開發、親子教育等,希望藉由各式刺激,帶領孩子去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並也能地方長出對未來的各式嚮往。 臺東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彰化埔鹽-彰化縣埔鹽鄉廍子社區發展協會 廍子村有著悠久糖廍歷史與豐富的在地產業,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著重在社區營造與長照服務,將百年古蹟施家古厝保存成社區藝文館、也將埔鹽鄉盛產的糯米發展成在地特色產品皺臉の麵與五行麵,讓收入可以挹注社區福利服務。113年廍子社區發展協會看見農村孩童的陪伴需要,自同年7月開始與兒福聯盟合作,開設「在地文化及產業課程」,讓孩子透過農事體驗、五行麵製作、施家古厝踏查、運用在地生產蔬果製作料理等,豐富生活經驗、提升自我照顧能力,也因為更了解家鄉文化培養認同感及與社區的連結。 彰化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宜蘭員山-社團法人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 協會位在宜蘭員山的雙連埤地區,由一群關心村落人口老化、世代文化斷層及生態環境變遷的在地居民組成。致力於保護雙連埤地區的自然與文化資產,以打造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生活模式里山精神為核心。因為深知環境教育需要深耕,因此開始承辦教育課程,同時觀察到鄰近國小的在地刺激較為不足,且在部份家庭照顧功能較為不足,因此兒少會有家日社區遊蕩的狀況,希望藉由課程帶領孩子去認識地方,以及「里山精神」。 宜蘭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嘉義竹崎-嘉義縣竹崎鄉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鹿滿社區位於嘉義縣竹崎鄉,是阿里山通往嘉義市的門戶、也曾經是重要的菸葉產地。隨著傳統產業逐漸走入歷史、人口結構改變,鹿滿社區發展協會也發現社區內弱勢兒少的陪伴需求,開始與鹿滿國小、鹿滿教會、日安社福中心緊密連結。113年7月兒福聯盟開始培力鹿滿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鹿滿探險家─追尋菸草之旅」,內容包括農事體驗、菸樓踏查、耆老訪談、農村印象創作等。藉由對農村居民有著共同記憶卻即將消逝的菸葉產業的認識,增加孩子與父母、社區長輩的連結,也利用穩定的多元課程讓社區可以持續陪伴孩子。 114年開始除了延續「鹿滿探險家─追尋菸草之旅」,也留意到社區遊蕩青少年的需求,與兒福聯盟合作「友樂軒傳承課─北管樂藝薪火相傳」;北管學習結合文化傳承、團隊合作、課後陪伴多管齊下,提升孩子在課業以外的自信心與對社區的歸屬感。 嘉義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苗栗竹南-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 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於 2018年成立,致力保存與推廣地方文化。協會結合地方文史志工記錄中港城文化脈絡與發展,並將紀錄內容轉譯為文本、導覽行程與教學方案,帶領地方孩子走讀中港,已與鄰近超過10所中小學有合作經驗,帶領超過千位孩子走入舊城區、以實地探索方式建立孩子與地方文化的連結協會工作人力。 苗栗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台東達仁-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協會位在台東達仁土坂部落,服務範圍為南迴四鄉太麻里、金峰、大武及達仁四個鄉鎮居民。協會組織工作成員大多為南迴在地青壯年為多數,希望透過地方的青壯年人力資源整合,提供長者、身障者及兒少相關專業服務,以「扶老攜幼」理念為精神導向,促使地方自立互助以及社會大眾支持的來提升偏鄉醫療照護及兒少教育環境資源。目前在兒少服務中共有5間方舟教室(大武鄉的大鳥、大武與達仁鄉的土坂、新化、森永),透過在方舟教室陪伴兒少成長,內容包含日常課業輔導,文化課程、多元活動等。 臺東縣
兒少增能 台東東河-台東縣東河鄉都蘭社區發展協會 協會位在台東東河鄉的都蘭村,並與「督興長老教會」合作。由於社區內許多中低收入家庭、外配家庭、隔代教養、重組家庭,且家長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們的晚餐、生活、學習、品格發展。因此協會日常透過課輔、品格、才藝等各式方式陪伴兒少,並期待能透過陪伴、照顧、扶持、培力、賦能,幫助孩子們能健康、平安地成長,找到興趣,發揮潛能,建立自信,培養實力,以期將來能為自己負責。 臺東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高雄內門-社團法人台灣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成立於2006年,相信每一分助力如同一條條的黃色絲帶,共同編織出屬於孩子、家庭以及社會的「情感網絡」。以「品格」、「教育」與「身心」三要素,讓孩子理解自己是多麼「獨一無二」,透過「陪讀」X「陪伴」X「培力」X「培育」,培養孩子面對問題時的解決能力,給孩子擁有改變的力量。 高雄市
兒少增能 花蓮鳳林-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98年,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動鄉村社區之社區學習網絡,結合社區營造方式,促進知識解放、建構公民社會、歷史文化保存、關注生態環境議題、推廣兒童及青少年福利,並致力推動終身學習及辦理社會福利工作為宗旨。 花蓮縣
兒少增能 新北石碇-社團法人台灣拾穗社區服務關懷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拾穗社區服務關懷協會,於113年成立,藉由援助、教育、輔導、陪伴等服務,提供社區家庭穩定、長久的陪伴與協助,讓每個弱勢家庭中,不分年齡、性別、種族的成員,發展健全身心靈所需的資源能得以滿足,在各個生涯階段的身心獲得最適恰的支持。 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