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桃園復興-基國派部落公共事務發展關懷協會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基國派部落公共事務發展關懷協會,由於地處偏遠,缺乏兒少資源挹注,加上部落中有許多單親、新住民以及低收入戶的孩子,協會認為「社區工作的推動,與人的關係息息相關」,因此透過陪讀班、訪視家戶等,提供照顧關懷,建立關係及凝聚社區情感。爾後在2019年成立兒童課後陪讀班,除了照顧學齡前的幼童,也服務部落中的特教生。此外,協會還會發放愛心物資提供給弱勢家庭,並連結各界資源辦理有益兒少身心發展的多元課程活動,促進孩子全面性的成長。 桃園市
兒少增能 桃園八德-茄明社區發展協會 位於桃園八德區的茄明社區發展協會,從陪伴社區長輩開始,到看見社區弱勢家庭(此地區之弱勢家庭多為中低收入戶、新住民等)的兒少需求未必有被回應,因此成立一個安全的兒少課後照顧場所,藉此陪伴地方的弱勢家庭兒少。希望提供給兒少照顧,也能讓家長安心工作,為家庭經濟來努力,並藉由經濟的穩定性,同步減少弱勢兒童成為「宅童或浮萍兒」的狀況。 桃園市
課後輔導 雲林口湖-雲林縣口湖鄉崇文婦女協會(蚵寮學堂) 「偏鄉有弱勢的環境,但無弱勢的孩子。」蚵寮位在沿海地區,因土地鹽化、地層下陷影響,不利農業和養殖業,居民生活艱苦,導致年輕人口外流,造成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等問題。但創辦人陳玉釵女士堅信「偏鄉有弱勢的環境,但無弱勢的孩子。」,堅持給孩子愛與關懷、多元教育,幫助孩子有自信的成長。 雲林縣
兒少增能 嘉義番路-嘉義縣西羅亞全人關懷協會 「西羅亞」代表克服生命中各種困境、傷痛,迎向光明的意涵。 協會提倡「扶持共生」的生活價值與型態,主要服務新住民與弱勢族群等,當地的新住民除了語言和文化上的不適應之外,因受到距離限制,在交通以及訊息傳達上,也有著相當大的不便。協會理事長本身為新住民,期待藉由課後照顧陪伴與提供新二代多元課程活動等,讓這些較為弱勢的族群提升自我認同與自信心,並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重新找到生活的價值。 嘉義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嘉義番路-社團法人嘉義縣原住民多元永續發展協會 協會由一群對於服務原住民地區有相當熱忱、有意貢獻社區公共事務的原住民夥伴所成立,期待能夠保存與傳承原住民傳統優良文化,並致力將原鄉部落產業推展,促進原住民福利與社會發展,維護原住民合法權益,培育原住民人才,也提升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品質。 嘉義縣
兒少增能 嘉義民雄-嘉義縣福池關懷協會 協會自成立以來長期辦理脆弱家庭兒少課後照顧及少年職能工作坊計畫,協助少年提早發覺自我特質、才能,培養孩子興趣,專精發展,進而提升與社會接軌。在兒少課輔的服務過程中,協會發現孩子多數過動並缺乏耐心,便開始從融合教育著手,讓更多家庭可以認識這些孩子的狀態,並了解這也是目前孩子普遍存在的現象,透過相互的協助與支持,讓親子關係可以改善,也讓孩子獲得理解,促進家庭之和諧。 嘉義縣
課後輔導 台南後壁-社團法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臺灣璞育,取的是在臺灣地方上的璞玉們,期許透過純粹(Pure)的教育方式雕琢而發亮。協會幫助差點輟學的孩子自力更生,陪伴孩子們順利成長,也關心地方農產業的發展,希望帶動且改善地方的經濟問題,建構一個共好的未來。 臺南市
課後輔導 高雄六龜-尼布恩人文教育關懷協會 位於六龜的尼布恩協會,發現六龜地區的有些孩子,因為受到家庭經濟弱勢、隔代教養、單親、家暴等影響,為改善家計國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大多沒有繼續升學甚為可惜,因此在2017年7月成立尼布恩人文教育關懷協會,以推廣人文教育與社會關懷為宗旨,結合各領域的資源,協助偏遠地區弱勢學童之教育,也促進社區之人文藝術與發展在地多元文化,期待能補充偏鄉教育資源的不足、發揮在地孩子的音樂潛能。 高雄市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高雄桃源-高中社區發展協會 桃源區高中里的族群人口主要以布農族為主,並以大量農產輸出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礙於近年農業不興,居民生活困苦謀生不易,因經濟問題造成青壯年紛至都市謀求發展,進而形成在地人口老年化及弱化之現況,協會希望藉由在地人力資源的凝聚,強化社區內在人際支持及互助關懷的能力,著力於協助安置、陪伴、培力在地人力,並在2011年成立桃源區兒少據點-貓頭鷹課後照顧班,陪伴部落孩子長大。 高雄市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屏東泰武-平和社區發展協會 協會希望能讓族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真實感受自己也能盡己之力,為部落發聲進而行動。暑假期間,我們聚集國中高中青年學生,以青年會組織的方式,辦理活動,例如搭蓋瞭望台,承接部落收穫祭工作,讓青(少)年貼近部落,對部落有情感,也希望透過學習,讓孩子長出自能力,長出信心。 協會期待部落孩子可以好好認識部落,長出在地知識、長出生存能力。如果孩子們在部落的根扎得穩、得到足夠的愛,將來有了能力,相信他們也能長出愛人的能力。 屏東縣
兒少增能 花蓮新城-台灣基層運動培育協會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陪伴著許多人的成長,也帶動國人一同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是東部許多原住民孩子翻轉生命的重要契機。 偏鄉部落普遍存在複雜的家庭問題,多數的孩子因經濟或年紀、文化因素較難有良好教育資源,造成孩子學習效果低落或者容易受到鄰人影響而走偏。 台灣基層運動培力協會,希望運用棒球文化的教育模式,讓孩子能有紀律的學習及從中培養堅持的心態,透過團體生活、課輔及不同的生活體驗,讓孩子有機會擁有全方面的學習。亦關懷在地之於族群、文化、生態與環境等議題,積極串聯在地教育、民間資源,讓兒少的學習不中斷。 花蓮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花蓮豐濱-者播藝術中心(Cepo' Art Center) 位於豐濱的港口部落,往返花蓮市區的路程雖然遙遠,但也以此契機保留了當地傳統的海岸阿美族文化。在當地穩定的師資、學制一直都是長期的困擾,者播藝術中心致力透過多元師資、資源連結,讓孩子的學習不會因交通的阻隔受影響。 期待透過服務,成為原住民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間的橋梁,讓部落藝術文化被看見、被理解,同時也讓部落孩子有機會接觸多元且跨領域的職人,最後透過藝術轉譯傳統智慧,創造出人與環境的新關係,彼此交流共同學習。 花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