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台東延平-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 協會於104年3月正式成立,強調青年行動與社會實踐,連結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的布農青年及有志於布農族文化發展的青年夥伴們,共同創造一個跨部落、跨氏族的公民組織,推動部落永续發展。本協會的宗旨之一,便是希望「把人找回來」,透過世代學習、傳承,共同延續部落生命力,展現當代部落新面貌的願景。 協會的「530文化教室」,因創辦人深感部落文化正逐漸產生斷層,兒少遺失布農族語,所以積極推廣布農文化課程,並結合傳統布農祭典,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生活化學習等方式,拾回對於布農族的認識與認同。 臺東縣
課後輔導 台東延平-臺東縣巴喜告原住民關懷協會 協會結合基督教會「信仰福音」及關懷弱勢的「社會福利」,建構以福音及福利的「雙福服務」,並以實踐信望愛之精神積極投入原住民部落之全人關懷、身心靈陪伴及社區服務工作,期待能夠服務部落的族人、造福人群。協會以延平鄉作為服務範圍,其中,紅葉部落位於延平鄉的山中,當地大人多因外出工作、家庭結構等緣故,家庭支持功能較薄弱,亦有家長酗酒、家庭暴力等議題,且缺乏課後照顧的資源,須仰賴部落共同照顧,也因此,協會看見在地兒少與家庭的需求,希望能成為接住他們的力量。 臺東縣
課後輔導 台東鹿野-臺東縣鹿野鄉瑞源社區發展協會 協會以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與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為宗旨,認為社區有責任培養孩子健康正向的成長,並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生活。瑞源社區位於鹿野,是以農業為主的客家聚落,當地家庭飲酒文化盛行,對於兒少的學業、照顧觀念較為匱乏,外加距離市區遙遠,外部資源難以進入,協會看見兒少的需求後,決定成立瑞源小學堂,輔導弱勢學童的課業,並提供多元課程,讓孩子在學習之餘,也能認識在地的農業特色與文化。 臺東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南投清流-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 樸溯永續發展協會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協會名「樸溯」取自賽德克族母語Pusu,意指「根、根源」之意;希望追尋過去族群的文化根源為本,展現過去傳統智慧及生活知識,讓部落族人有文化內涵的族群認同,共同創建美好的部落生活,並且願意與人分享。賽德克族清流部落為霧社事件勇士後裔,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 112年2月起協會與兒福聯盟合作「賽德克族傳統文化課程」,透過族語教學、獵人技藝傳承、苧麻織布……等,結合生活議題與五感體驗,認識部落文化、產業、節慶,累積即將失傳文化的記憶,培育下一代的部落傳承者。 南投縣
兒少增能 花蓮吉安-台灣兒童發展協會 「台灣兒童發展協會」長期協助兒童,協助父母、教師及社會大眾認識兒童發展,並在兒童發展的過程給予身體及心理上的協助,健全兒童發展。協會發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情緒、人際關係、衝動控制及感覺統合等身心發展議題的需求,故透過辦理「馬匹輔助療癒中心」,讓兒少藉由動物照護、身體覺察、社區服務與桌遊探索等課程,透過實作體驗的方式,增進兒少對於自我發展的認識。 花蓮縣
兒少增能 花蓮鳳林-花蓮縣撒種者關懷協會 花蓮縣撒種者關懷協會主要服務鳳林當地的社區、家庭與兒少,於鳳林鎮上辦理「鳳林青少年活力基地」,穩定的陪伴下,青少年課後都會聚集在基地的教室內,共同學習、活動,偶爾與社區的居民一同學習,逐漸成為社區交流的空間。協會期望能透過基地的形式,打造一個自由的場域,讓青少年盡情的自我探索。 花蓮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嘉義東石-社團法人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 社團法人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希望推動農村產業升級、鄉土文化傳承、自然生態保育及鄉村永續發展,使在地成為生產、生態、生活、休閒、養生兼備之良好環境。平時協會辦理親子、兒童、青少年之夏令營、冬令營、鄉土教學、銀髮休閒等活動,自112年4月與兒福聯盟合作之後,更深化鄉土多元課程,帶領兒少認識在地詩社歷史、體驗當地農漁產業,期待將綠水、綠食、綠生活的永續概念,完整融合於兒少的日常生活當中。 協會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ceda?locale=zh_TW 嘉義縣
在地文化與族群認同 嘉義六腳-社團法人嘉義縣聽語多重障礙福利協進會 社團法人嘉義縣聽語多重障礙福利協進會,除了服務聽障朋友之外,也進行長照據點服務,並承辦縣府小衛星,照顧在地兒少,於112年3月開始,更與兒福聯盟合作,提供兒少多元課程,包括社區踏查、數位課程、以及永續餐桌,融合在地元素,培力兒少更加認識自己的故鄉,茁壯成為有自信的大人。 協會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s540319/?locale=zh_TW 嘉義縣
兒少增能 彰化鹿港-社團法人台灣角孩子協會 角孩子致力在鹿港成立陪伴脆弱家庭兒少與連結居民的社區基地,作為高風險家庭長期穩定的避風港,也是每個人需要空間修復自己或找人陪伴訴說時,可以稍作休息、獲得能量的地方,以繼續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挑戰。角孩子提供在地學生免費的課後陪伴服務,以高風險與經濟弱勢的孩子為主要服務對象,從共餐共學,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並陪伴他們成為穩定善良的大人。為連結兒少與社區的關係,角孩子白天作為「角憩空間」,以書籍借閱與教養討論等方式,歡迎社區居民前來諮詢解憂,並透過角憩空間的活動設計、社區布告欄,與兒少互動連結,期待成為社區支持的重要角色。 彰化縣
兒少增能 花蓮玉里-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洄瀾協會 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洄瀾協會透過「玉里書屋推展計畫」,設立「Loma’的記憶寶盒」,藉由多元學習讓孩子們探索自我價值並學習文化、美學、數位、生命、食農教育。期望讓家庭、社區、學校、志工一同撫育孩子,亦鼓勵青年返鄉以及各地志工的加入,讓大人與孩子們彼此教學相長,產生正向的刺激。協會的夥伴亦建立「回家種田」的農產品牌,以「你買米一袋,我捐下一代」作為理念,將農產部分收益轉換為書屋的公益經費,支持當地的兒少以及青年。更利用自家田地,提供在地生態體驗、食農教育及親子活動的機會,期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 花蓮縣
兒少增能 高雄大樹-高雄市大樹區統嶺社區發展協會 協會主要著重於社區關懷據點,兒少課照服務,社區產業發展等目標,並堅持三大理念-友善老人,友善兒童,友善動物。協會從109年起,開始提供社區內弱勢孩童課後輔導服務。服務對象以嶺口國小1到6年級經濟弱勢、隔代教養、父母外出工作家庭功能不彰的學童為主,提供課輔之餘,也媒合各方教學資源與物資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嶺口國小近七成的學生都受到協會令人心安的庇蔭。食農教育及環境教育為協會近年來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社區的每個人,包括孩子都能了解社區在地農作文化背景,進而產生更深的在地認同。 高雄市
兒少增能 宜蘭五結-宜蘭縣生命樹全人發展協會 協會所在位置為宜蘭五結鄉,社區人口老化、青壯年普遍不在,也因此家庭結構較為不穩固,而兒少在家庭功能不彰、文化刺激不足、缺乏同儕互動能力、在校學習成績低落,普遍較缺乏自信,也對於未來較為迷惘。因此,協會強調透過「心靈家庭」的補充和陪伴,給予弱勢家庭孩子支持系統,使得孩童有機會獲得資源和能力,並對於未來有更多元的想像。同時組織透過推廣體驗教育,以單車、溯溪、營會、垂降、攀岩、獨木舟與浮潛、溪流漂浮等,帶領兒少建立認識接納自我與欣賞別人的情操。 宜蘭縣